第1742章准备(3 / 4)
作品:《北雄》十几二十年忽忽即过,将中原大地搅成一锅粥的杨广早已作古,辽西草原上的部族还在繁衍生息,但他们大部分都已归于突厥治下。
中原王朝的影响力再想渗透过去,也不是一年两年能够办成的事情。
坐镇幽州的幽州总管宇文歆已经在任上待了三年,年年都在琢磨着怎么把营州收回来,和东北的契丹人,奚人,甚或是突厥人不断的打交道。
可情况嘛并不算太好,前些年阿史那多闻率领突厥人赶走了南迁的室韦人,算是笼络住了东北各部的人心。
如今就算阿史那多闻去了辽东,东北的部族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突厥人衰弱的迹象。
到了今年,大唐灭掉了高句丽的消息被宇文歆故意传到了草原上,据说那些部落首领们的态度好了许多,可你要想让他们像前隋那般听令行事,也绝无可能。
前隋是用一场场的战争,以及数十年的时间,才在长城外面建立起了威信,在慑服突厥的同时,取得了很多草原部族的敬畏。
在这个方面,大唐明显还差了很多,在东北草原上没有建立起那么强的号召力。
宇文歆走的还是当年他主政雁门时候的老路子,一边恢复幽州的民生,加强各处关隘的守备,一边则按照朝廷的规划,在幽州北边设下边市,与草原部族进行贸易。
东北的好东西还是比较多的,最主要的就是各类毛皮和药材。
牛羊,马匹之类的就不用想了,草原部族苦哈哈的,即便没有突厥王庭的禁令,多数也不会拿这些东西来跟你交易。
宇文歆作为镇守边境的一方封疆大吏,也看不上这点财货,他在意的是唐人和草原部族的交流。
从前隋,经过了隋末战乱的官员,目光都很开阔,对外族有着防范之心,但这些并不妨碍他做出开明的举措,而非是像后来有些官员那样,一旦意识到了麻烦,便先想着封闭自己,阻碍来往。
通过边市,幽州的官员们可以很便捷的查探东北部族的动静,试探着对那些表现友好的部族进行拉拢。
这里离着突厥王庭太远了,东方汗阿史那多闻刚刚失去了权力,对于幽州总管宇文歆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元贞六年年末,东海战事捷报传出的时候,宇文歆还上书朝中,认为可以派遣使者去东部的突厥人那里,进行一番游说。
不管是唆使他们继承阿史那多闻的「遗志」,还是做些其他什么,都是非常方便的。
朝廷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因为大唐对突厥的国策早已定下,现在唯恐突厥铺下的摊子不够大,这会没有必要在东北方向给突厥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