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经济战(1 / 2)
作品:《从驿卒开始当皇帝》李自成只有抢掠官绅藩王这么一条路走。
他纵然想要与贺今朝进行贸易,大头的盐铁根本就没有法子卖出去,无法获利。
或者说他控制的地方粮价都不稳定。
河南的粮价卖的不比京师便宜,山东的粮价在二两左右,曲阜的粮价则是平均在三两。
而贺今朝控制的南直隶地区粮价也在一两上下浮动。
清廷粮食的价格也在一路攀升。
除了要供应前方战事所需,还被大明的“雇佣兵”在后方搅起奴变,四处杀人放火,许多田地都被焚毁,粮价自是节节高。
明代中后期正常年景的粮价一般稳定在米麦每石价银五六钱至八钱之间,即每石铜钱五至八百文。
南方的稻谷与北方的高粱、谷子等则只相当米麦价格的一半。
长期的混乱,农业、手工业生产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粮食供求过于紧张,粮价长久的高居不下。
民以食为天,粮食价格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各方势力下社会秩序的稳定。
李自成可以控制部下平买平卖,但他控制不了市场。
尤其是平买平卖的政策外,真正到了下面士卒执行的时候,能有几个人不愿意少花钱多拿点货物?
山东经过清军肆虐后,朝廷依旧要加派,许多农民都整甲整里的逃亡。
耕地大面积抛荒,由于农民军到达的地方,明宗室、官绅大批地被消灭或者窜往他乡,出现了大量无主之田。
李自成利用免征三年的口号,给他们划分土地,就是希望能够快速的让农民进行生产。
政策这块,他是不准备动的。
但是孔家那块,他也是不想动的,治理天下还需要他们帮忙。
许多读书人投奔李自成的缘故,也是有贺今朝存在。
他根本就不屑笼络这些读书人,甚至有功名算个屁啊?
李自成不仅笼络这些读书人,还要开科举考试给他们功名,让他们为自己效力。
若自己动了孔家,这些前来辅左他的读书人,难免会离心离德。
贺今朝有些方面的政策,李自成是完全相反的操作,或者就是想要在这一方面争取不被贺今朝笼络的团体,用来帮助他争雄。
但双方在打击地主豪强这方面是出奇的一致。
这些人通过大明朝廷吃的盆满钵满,到了大明末期,自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大元帅。”宋献策眯着眼睛说道:“我有一策。”
“嗯,你说。”纠结的李自成连忙询问。
“我们先凑钱从贺今朝那里买来一些绸缎棉布棉花,发卖给麾下士卒的家卷,他们就会自己做新衣服穿,这样他们也高兴,家卷也高兴。
得了银子之后,我们再从贺今朝那购买第二批,再给麾下士卒制作冬衣发给他们。
如此既解决了用钱问题,也用不着去找孔家的麻烦,读书人依旧能紧紧依附大元帅。”
宋献策的意思也比较简单。
如今李自成麾下这些士卒都比较有钱,莫不如让他们的钱花一花。
这样士卒以及家卷都有冬衣穿。
闯王给士卒提供冬衣是十分合理的,但是家卷嘛,行军的时候把她们护在中间,提供过冬的冬衣,那就不怎么合理了。
纵然是贺今朝也只是供养士卒,没有供养他们的家卷,除非这个士卒战死了,他的遗霜们需要得到照顾。
临清绸缎店三十二家已经关了三十家,以及七十三家布店,关闭了六十六家,杂货铺六十五家,关闭了四十一家,辽左布商无一至此。
“好计策。”
李岩连连赞了一句,大元帅把军饷发的足足的,麾下士卒的腰包里鼓鼓囊囊。
众人也连连赞叹宋军师的脑瓜子就是好使。
只有丞相牛金星附和着干笑几声,心中十分的不痛快。
无论是李岩还是宋献策这两个人都太跳脱了。
不够尊重他,懂不懂大元帅麾下唯一丞相的含金量啊!
南京城内,贺今朝刚刚接到吴国俊送来的消息。
他已经与洪承畴接上头了,返回京师的明军人数大概在十万。
“洪承畴还是有些实力的。”
贺今朝不得不赞了一句,带着十三万大军出发,返回剩下十万出头,还算是加上辽东本地士卒,折损了三分之一。
没有造成明军的大溃败,而是抓住机会,撤回京师。
尤其是他们队伍内还有王朴这个人,着实是让贺今朝有些诧异,这个人没有率先跑路。
“皇太极被捣巢后,也有些乱了节奏。”
待到贺今朝说完之后,张福臻也看完了送来的消息:
“这一仗明清之间损失不小,具体的情况,还得等着唐通整理之后,送回来的情报。
不过最该让崇祯发愁的是这近十万人的口粮从哪里找补。”
山西被锤匪所占据,粮食一滴都不会流入京师。
山东被闯贼所占据,李自成还想着接应河南呢,更不会望京师送。
至于北直隶周遭连年干旱,人口流失严重,皇亲国戚、太监的田庄不计其数,怎么可能会有赋税往上交呢?
抛去南方供应,算上损耗,山东每年都要往京师运输近三十万石粮食。
山东在明清虽然是产粮大省,但人口数量巨大以及距离统治中心过近,本身消耗的粮食就很多,极少能往外输出。
“不不不,崇祯能不能凑够这些将士的赏赐,才是最迫在眉睫的事情。”
吉珪抱着自己的肚子大笑起来。
现在的大明已然是日薄西山了。
听到这话,贺今朝也忍不住笑出声来。
崇祯现在不仅缺粮,还缺银子。
要是不能让底下这帮臭丘八满意,怕是直接就来个兵变了。
徐以显拿着西班牙银元再看,按照自家主公的意思,今后也要弄银元,用以海外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