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朕真的不务正业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百五十五章 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了世界(2 / 2)

作品:《朕真的不务正业

在十分勤劳的大明皇帝,忙碌着大明庶务的时候,大明远洋商队从琉球首里那霸港刚刚出发,开始返回松江府。

从万历十年三月从松江府出发后,到万历十一年五月初三,离开大明一年零两个月的时间,大明远洋商队终于回家了,比预计要早了一个月的时间,是因为从泰西到蒙兀儿国的旅途十分顺利,大明收复了马六甲海峡,对西洋有了很强的影响力。

沿途的总督府和港口,都不敢太为难大明的船队,生怕大明的船舰突然出现在他们的港口。

“回家了。”刘吉站在了船首,迎着海风,看着辽阔的海面,心情前所未有的喜悦,同样还有一些惶恐,近乡情怯。

舟师陈天瑞是上一次前往环球航行的舟师,这一次仍然由他负责引领,这一次环球航行,极大的丰富了星图,而且还带出了四个同样有远洋能力的舟师,这四个舟师,和陈天瑞一样,都属于大明水师。

“即便是前往琉球,也必须要大船,大明要是有个地中海那样的澡盆就好了。”陈天瑞看向了南方,那里是一条大黑沟,从月港出发,要先到宁波双屿,才能抵达琉球,绕道前往鸡笼岛淡水镇,大黑沟就是一道海上的天堑,阻拦着大明对大洋的开拓。

大黑沟的水不深,但水文信风多变,得在澎湖巡检司,等待风向变化才能前往鸡笼岛的兴隆庄。

有一个澡盆,就代表着航海技术可以稳步发展,一点点的迈向远洋,迈向深蓝。

其实大明之前就做到了,在重重天然不利的环境下,永乐年间七下西洋,就是远洋。

陈天瑞和刘吉没有过多的执着于过去,批评过去士大夫对开海的阻拦,或许那时候也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必须要去解决,但是万历维新,万历开海后,大明决不能再次失去海洋!

泰西主要依靠的是北大西洋的洋流进行航行,而大明近海的洋流过于复杂和分散,这种复杂的洋流,对于开海,都意味着事倍功半。

尾舵、罗盘、多重桅杆、星图、针图、螺旋桨等等海洋技术的进步,有部分是考古式科研,从当初郑和下西洋的旧案文牍中找到的,有部分是学习泰西的文化,虽然传教士总是喜欢带宗教书籍,可大明前往泰西的特使,喜欢带泰西的算学、天文等方面的书籍。

但,大部分的技术进步,都是万历维新以来的积极探索和创新。

“谁控制了海洋,即控制了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即控制了世界的财富,因而控制了世界。”陈天瑞面色凝重的说道:“陛下这句话再次得到了应验。”

这次海贸,收获极为丰厚,其中最丰厚的就是大明又找到了两种世界性商品,一种叫胡椒,另外一种则是茶。

世界性商品,是万士和提到的一个概念,世界性商品需要几个必要的条件,大宗商品;普遍使用;便于保存和运输。

胡椒是烹饪里必要的香料,在世界各地,需求量都很大,这是一种热带藤蔓植物所结的辛辣果实,在泰西,泰西人将胡椒称之为:人人围着起舞的新娘。

在泰西,在里斯本,陈天瑞和刘吉品尝了来自法兰西的黑胡椒牛排,来自于意大利胡椒绵羊奶酪,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的胡椒饼干,客观来说,大多数大明人并不能习惯那个味道,口味过于浓烈了些。

在里斯本,刘吉曾经见过一个来自纽伦堡的商人,那个商人喝多了,对刘吉开始抱怨,那个商人说:葡萄牙国王,即香料的主人,凭其好恶,为胡椒定价格。无论是何价钱,无论多么昂贵,不多久终究会售给所有人。

价格从来不是问题,只要你有胡椒。

在大明,胡椒主要用来入药,其次才用来调味,这种带有一些辛辣味道的胡椒,非常适合烹调腥味比较重的食物,对大明而言也是刚需。

大明在南洋拥有超过两百个种植园,耕地面积已经达到了150万顷,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增加,而南洋这两百多个种植园,就是将胡椒定性为世界性商品的最大底气。

而另外一个茶,茶的主要功效是用来提神,这次送往泰西的茶砖,因为保存完好,没有受潮,没有发霉,在泰西颇受欢迎,只要能顺利抵达泰西,茶的利润超过了1000%!

在泰西,在世界各地,茶都是一种非常昂贵的提神饮品,在英格兰即便是发霉的茶砖,也会被加入各种佐料用于烹饪,甚至诞生了一种很甜的、加奶的茶,对于大明人而言,那个味道真的是一言难尽。

而整个环球贸易中,大明远洋船队发现,世界各地的人,对于提神之物,都极为追捧。

需求代表着市场,而市场就是白银。

泰西的大帆船带到泰西茶砖,大部分都发霉了,但依旧能够卖到一个极高的价格,而大明因为对火器的注重,对火药远洋保存格外重视,所以大明在密封和防潮技术上,是领先泰西的,带到泰西的茶砖质量更加上乘。

福建最适合种茶。

福建多山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不争之地,这地方穷山恶水,八山一水一分田,兵家不争是因为没有抢夺的必要,如果茶砖能够行销海外,那么福建地面的百姓生活也可以变得更好。

棉、胡椒、茶,就是这次远洋航行中最大的收获。

万历十一年五月初七,大明远洋商队的船只顺利抵达了松江府新港,松江府一共有三个港口,而新港是大明朝最大的出海港口,万国城就设立在新港的附近。

五艘五桅过洋船,五十艘三桅夹板舰,在驳船的接引下,缓缓的停靠在了码头之上。

“那是什么?”刘吉刚准备下船,踏上久违的故土,他刚抬起脚,就看到了海面上远远驶来一条大船,只能看到风帆,看不到船身。

陈天瑞对于松江造船厂还是有些了解的,远洋商队离开前,快速帆船已经开始了制造,他试探性的说道:“游龙号?”

很快船只降下了风帆,船速开始缓缓下降,驳船开始前往接引,到这个时候,刘吉和陈天瑞才看清楚,是两艘船,还有一艘在风帆之后。

的确是游龙号和飞云号,顺利完成了海测的它们,一同回到了母港。

游龙号的海测一切顺利,但是飞云号的海测,并不是非常顺利,螺旋桨被海草缠住了,每次清理都异常的麻烦。

工程落地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总是在磕磕绊绊中,不断的去试错,最终完成设计,这是一种全新的船只设计理念,需要更长的路要走。

大明现在有耐心,等得起。

新港的码头顿时忙碌了起来,力夫们喊着号子,向着大船而来,船上的货物很多。

主要是棉花,这次途径蒙兀儿国,船上的大量货物换成了棉花,甚至刘吉还动用了一部分的白银去购买了一些棉花,棉花在松江府并不便宜,但是在蒙兀儿国,真的非常非常廉价,只需要一两白银的货物,就可以换到六袋棉花。

一袋棉花一百二十斤,一袋棉花可以织造大布十二匹,织造小布十五匹,而大明一袋棉花的价格是九钱银,将蒙兀儿国的棉花贩运到松江府,一袋毛利就高达银。

而织造好的大布卖给蒙兀儿国的价格为一银每匹,毛利润也在银左右。

大明只需要运到蒙兀儿国的港口,蒙兀儿国的阿克巴,他是大明在西洋最大的代理商,而棉布的出口都是十万匹数量级的大宗商品。

刘吉已经非常克制了,这次就带了十万袋的棉花,如此厚利的买卖,之所以没有带更多,是为了防止大量蒙兀儿国棉花涌入,让本地棉农遭殃,松江府有超过一半的田地种棉,松江府的气候其实更适合种水稻,而不是棉花,山东反而更适合种棉花一些。

改变松江府种植的农作物,需要时间。

不是朝廷一拍脑袋,下一道政令,让百姓改棉为稻,就能顺利推行的,都需要一点点的去改变整体环境,让棉花的价格稳步下降,需要劝农桑的地方官,好生规劝,需要时间去一点点的调整,当无利可图的时候,松江府遍地的棉田才会慢慢消失。

除了棉花之外,还有胡椒、鱼油、棕榈油、方糖、蕉麻、橡胶、赤铜等等货物,这些都是在马尼拉购买所得,这些货物更多的是填仓,它们的价格比吕宋贵了大概四成,因为海贸的不断兴盛,利润其实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了。

船队在里斯本卸货后,其实一直都是空船,主要是没有什么有价值的货物携带,即便是在泰西,也是如此,直到到了蒙兀儿国,棉花和硝石,才开始加仓,在马尼拉才彻底加满了船舱。

没有值得携带的货物,也是大明永乐开海的困局之一,西洋很大,但值得前往的地方,也就是一个个的港口,值得交换的货物不够充足,每次下西洋,规模庞大,却收获寥寥,这让出海的动力越来越弱。

在货物之后,就是海量的白银了,这些白银也要卸货,因为远洋的大帆船需要休整,损坏的风帆、船舷上挂满了藤壶、部分水密舱被启用需要修缮、船只需要进行全面的清理,防止耗子跑上岸传播瘟疫等等,远洋商队的船只需要维护。

刘吉和陈天瑞等人则将白银放到了快速帆船游龙号上,快速帆船速度更快的同时,也更加安全。

跟着快速帆船一起出发的,还有一支150艘船的庞大船队。

这个船队要执行漕粮海运的任务,四百万石的漕粮已经装进了漕粮箱,搬到了450艘漕粮船上,450艘船将分成了三批运送,这是万历二年以来,漕粮海运的成果。

船帆遮天蔽日,向着天津卫而去。

大明皇帝朱翊钧收到了松江府的奏疏。

松江巡抚申时行到码头迎接了归来的大明勇士,并且对货物进行了清点,货物的清单已经下章户部留底。

“这一次居然带回来了三百余万两白银。”朱翊钧看着手中的奏疏,略显振奋的说道。

考验大明工匠生产力的时间到了!

五经博士黄子复承诺,今年年底将御制银币的产能提升到每年250万银。

目前来看,远远不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