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章 大手笔,千元机破亿战略!(1 / 3)

作品:《重生2011,二本捡漏985

app2;

一旦星逸半导体做大,各大一线城市为了抢着引入星逸半导体,必然会使出浑身解数。

不仅会像帝都一样送厂,送土地,还会给出各种优惠政策。

没办法,建晶圆厂花钱太多,当下要200亿。

几年后的四百亿,甚至五百亿!

若是有各大城市抢着送土地,送厂,送优惠政策,王逸只负责出设备,出技术,那压力就小多了。

不过前提是星逸半导体能够做大做强,量产先进制程。

最起码要超越中芯国际!

一线城市的资源也是有限的,都会优先投给内地龙头企业,让龙头企业变得更强,去和台积电,英特尔,三星半导体竞争。

而不会投给内地千年老二,让千年老二去追赶内地龙头。

毕竟老二追上内地龙头,也意义不大,依旧离着国际巨头差了很远。

因此,星逸半导体只有超越中芯国际,成为内地半导体龙头,才会得到最多的资源支持,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去追赶三巨头!

至于被超越的中芯国际,大概率只能沦为40纳米的低端代工厂。

多年后,才能量产28纳米,仅此而已。

一群只知道争权夺势的人,没有逆天改命的能力!

尤其是有了更加卓越的星逸半导体,前世中芯国际的战略意义和地位,就会被星逸半导体取代,从而大幅度下降!

这些道理,秦主任不说,可王逸看得都透。

既然中芯国际烂泥扶不上墙,那王逸就取而代之,全力以赴打造星逸半导体,做高端。

倒是40纳米的低端订单,以后可以丢给中芯国际,也算是支持中芯国际。

毕竟星逸半导体自己的晶圆厂产能有限,一旦28纳米制程成功量产,未来将优先用于生产先进的28纳米以及更高制程!

低端的40纳米没必要挤占12英寸的先进生产线,不如交给中芯国际代工。

至于当下量产40纳米,也只是因为28纳米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突破。

这一切,王逸都规划好了。

回到星逸科技园,已经是下午七点。

“董事长,您回来了?”胡老眼巴巴地等着。

王逸有些意外:“您还没下班?”

“呵呵,不碍事,半导体部门加班都正常。”胡老笑说。

不知道洽谈的结果,他可没心思回去。

王逸微微一笑:“幸不辱命,加班加点地赶工,晶圆厂第一个厂房下个月就能交付。虽然不大,月产能只有5000片晶圆,但也够用了!”

“5000片晶圆?那已经很好了,最适合当做研发厂房!”

胡老喜出望外。

王逸将从秦主任那里带回来的晶圆厂资料,展示给胡老:

“整个晶圆厂分成多个部分,主要有三大厂房,第一個小厂房,月产能五千片晶圆,全力赶工,四月份就能交付。”

“第二个大厂房,月产能一万片,得八月份交付。”

“第三个大厂房,月产能也是一万片,要十一月了!”

“好,没问题!”胡老双眼放光:“四月份交付第一个小厂房,我们引入设备,加上调试需要三四个月,这样七八月份就能试产,顺利的话,一旦试产成功,年底就能量产40纳米。若是试产失败,再调整,明年上半年也能量产40纳米!”

“很好!”王逸心情大好,四十纳米已经实现了自研,实现自产也前途可期。

“胡老,这些资料我留给你,还有这是晶圆厂建设总工和相关负责人的联系方式,你安排人和他们接洽,谈好下个月交接和设备入驻的事。”

胡老喜上眉梢,郑重地接过资料:“放心,王董,明天我亲自带人过去!”

虽然只是星逸半导体的第一座晶圆厂,但起步就是最先进的12英寸,胡老觉得已经非常难得了。

“好!”王逸点点头。

不出意外的话,这座晶圆厂明年将全面量产40纳米,月产能万片晶圆。

快充芯片c1这类低端芯片比较简单,一片晶圆能切出一千多枚c1芯片。

月产能万片晶圆,也就是2500万枚c1芯片。

一年就是3亿枚。

届时p1电源管理芯片,c1快充芯片,h1智能家居芯片,各一亿枚。

若是产能不够,还可以继续台积电代工。

至于第二座晶圆厂,差不多2013年年底,或者2014年年初交付。

等28纳米制程研发成功,正好用来量产28纳米的手机芯片。

28纳米的手机芯片更为高端复杂,晶体管数量多了很多倍,切出的芯片数量也就更少了,估计也就600-800片。

王逸记得前世的麒麟990,7纳米,一片晶圆只能切出640片左右。

再算上良品率,去掉劣质芯片,就只有500多片了!

不过,一旦40纳米量产成功,星逸半导体就算是追赶上中芯国际,算是彻底立起来了。

届时王逸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帝都给的第二座晶圆厂,规模也可以做到更大,产能更多。

比如做到月产能三万片晶圆,甚至四万片!

这样一来,也能年产三亿多枚28纳米高端芯片。

星逸手机、星逸平板、星逸电视,全部加起来,都够用了,甚至用不了,还能匀给其他产品一些产能。

届时,一座12英寸的40纳米晶圆厂做低端芯片,一座12英寸的28纳米晶圆厂做高端芯片,也暂时够用。

等到后年22纳米量产成功,40纳米晶圆厂就可以全面升级22纳米工艺,至于落后的40纳米芯片订单,丢给中芯国际好了。

这一切,王逸都规划妥了。

接下来就是等!

等四月份,第一个厂房交付!

等八月份,40纳米试产!

等年底,整座12英寸晶圆厂全面交付!

等明年,40纳米制程,良品率飙升,全面量产!

前途可期!

王逸心情大好,接着却是想到一个重要问题:“胡老,40纳米的制程对我们来说没多少困难,对吧?”

胡老摆了摆手:“没多少困难,今年年底,保证40纳米成功量产!届时同步开启28纳米研发,追赶半导体三巨头!”

“28纳米研发,是不是很困难?”王逸意味深长道。

胡老点点头:“40纳米,一年内搞出来并量产完全没压力。但是28纳米乃是当下最先进的制程之一,研发就得一年,量产的话,至少一年半。”

王逸有了计较:“既然如此,那能不能多招一些人,分成两组,一组继续研发40纳米制程,一组现在就开始研发28纳米制程,如此一来,明年下年底就有希望量产28纳米!”

王逸可是知道,台积电都是两支研发团队,两代工艺制程,同步推进。

像是当下,一支团队在搞22纳米。

而另一支团队已经在搞20纳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