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心生怨尤(2 / 4)

作品:《天唐锦绣后面讲的是什么

他现在是房俊的“马仔”,只要是房俊赞同的他就支持,只要是反对房俊的他就反对。

至于对或不对、有理没理,无关紧要……

刘洎反唇相讥:“再是重锤,也不能导致局势失控,现在盐场停产,各地舆情分分、人心惶惶,已经造成了巨大动荡,房俊必须为此负责。”

又转头对李承乾道:“听闻越国公抵达河东盐场之后不务正业,对盐场官员安排、制盐流程、人员安置等等不闻不问,反而成天拉着盐场官员欢饮达旦,简直不知所谓。”

并不是任何时候都讲道理的,陛下委派你去整顿盐务,如何下手是你的事,只要稳住局势、完成任务,就算拎着刀子杀人都没关系,反之,事情没办好且引发恶劣后果,无论你的方式方法如何合规,都要承担责任。

对于政治来说,从来没有所谓的“好心办坏事”一说,不重过程、只看结果。

李承乾有些不耐,这个刘洎是有才能的,可是平素却不干正事,除了拉帮结派之外就盯着房俊,但凡房俊有一丝半点的错处便夸大其词,除去文武之争,难不成这两人还有什么私怨不成?

他从书案之上的一摞奏疏当中翻找出一份,让王德递给刘洎:“这是户部的奏折,有关于各地食盐存量的汇总。洛阳乃至于河南当地的食盐存量足够辖区内百姓食用三個月,关中、陇右略少,但也能顶得住两月有余,只要河东盐场在两个月之内恢复生产,河南、关中、陇右便没有缺盐之虞。”

刘洎愣了一下,接过奏疏,仔细阅读。

他是中书令,中书省的最高长官,宰辅之一,协助陛下处置朝政,参与重大国策之制定,负责编纂皇帝的诏令、章奏,权柄极重,但归根究底因为地位太高,职权更多还是偏向于“务虚”,对于具体的朝廷施政并不参与。

六部才是朝廷最高的施政机构。

所以对于各地存盐多少这种细节并不知晓,现在看着奏疏上的数字,才知道各地存盐数量不少,即便河东盐场停产,也足以支撑很长一段时间。

不过他自然不会放弃这样一个攻讦房俊的机会……

放下奏疏,刘洎沉声道:“这份奏疏极为详尽,是臣此前杞人忧天了……不过这样一份奏疏却只能在吾等眼中见到,寻常百姓如何得知?他们不知道各地存盐多少,只知道河东盐场停产,由此必然产生紧迫焦急之心情,再有舆论汹涌,说不得就能酿成一场席卷关中的恶劣事件,还请陛下三思。”

这样一份奏疏就算张贴在承天门外,又有几人见到?见到的人当中又有几人识字?识字的当中又有几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