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儿行千里(4 / 5)

作品:《朕这一生,如履薄冰

“只是随后,梁王叔就又开始日日血书求援,之后更直接跑来了长安。”

“虽然朝堂对外说,是胜负已定,战事也已经基本结束,梁王叔才入朝,但宫里也不乏有人说:是睢阳太过险恶,梁王叔才跑回长安,以保全性命……”

说着,刘德也不由侧身看了眼刘淤,又嘿笑着正过头,面带自嘲嗤嗤笑了起来。

“便是弟和老三,都一度信以为真——以为睢阳当真凶险万分,都把梁王叔吓的跑回了长安。”

“梁王叔都‘苟且偷生’跑回了长安,大哥却又迟迟不归,莫说是母亲,就连弟,心里都不免有些担忧了……”

听闻二弟刘德此言,刘荣只一阵哑然。

梁王刘武半场开香槟,吴楚未灭便先朝长安,在刘荣看来,只是想要先发制人,早点来长安筹谋布局,争那虚无缥缈的储君皇太弟之位。

对此,刘荣以静制动作为应对,将梁王刘武没来得及吃下的军功,细嚼慢咽的吃了个干净,才慢悠悠踏上了返回长安的远途。

刘荣也确实想过:如果梁王刘武‘先朝长安’的举动,被坊间曲解为怯战逃亡,应该能为自己省不少事。

却不曾想:在家人眼中,最重要的,始终是自己的安危;

与自己的安危相比,什么争储、夺嫡,什么筹谋布局,都不如一桩流言来的重要。

“梁王叔怯战而逃,回长安偷生,大哥久战睢阳,迟迟不归;”

“宫内外,王夫人‘梦日入怀’的流言又愈传愈烈,父皇却对此视若无睹。”

“——朝野内外,也开始生出‘皇长子与睢阳遭遇不测,陛下有意立皇十子,方以梦日入怀之说造势’的观点。”

正思虑间,刘德平和的话语声再度响起;

只是比起方才,那满带着感慨的惆怅,此刻却多出了一份凝重。

“自那以后,无论是吴楚平灭、大哥完好如初的消息,还是大哥从睢阳启程,正折返长安的消息,母亲都全然不愿相信。”

“——甚至就连前几天,栗仓从新丰带了大哥的平安,乃至昨日,父皇颁下册立储君太子的诏书,母亲都还在说:不要再哄我了,我儿,可是生了不测?”

“便是方才见了大哥,母亲都还小声让弟掐一掐母亲,说要看看是不是在做梦……”

听到这里,刘荣不由又是一阵动容,满是亏欠的望向母亲栗姬,又极尽温和的拍了拍母亲的手背。

“让母亲担忧了。”

“母亲莫怕。”

“往后,儿便是想再赴险,也当是没有机会了……”

皇长子刘荣,只是当今天子启众多儿子当中的一个;

虽然是最有机会做储君的那一个,但也终归只是个宗亲。

如今汉家,尚存于世的诸刘宗亲,没有一百也有八十。

即便是当今天子启,也足足有十一个儿子。

但在做了太子之后,刘荣却已经成为继窦太后、天子启之后,汉家第三个真正意义上的‘君’。

虽然是储君,不像窦太后、天子启那样执掌朝权,但也终归是‘君’。

从今往后,刘荣别说是像这次般,奔赴前线犒军了;

——就连像死去的梁怀王刘揖那样,想要策马疾驰飙个‘马’,也有的是人前仆后继跪在脚边‘包围’刘荣,口称‘君子不立于危墙’‘殿下纵自轻,置太后、陛下何’之类。

说得再夸张一点:刘荣以后出门,就连水流稍急一些的河流,怕是都无法再靠近十五步之内……

但栗姬不管这些。

只默然低下头,不着痕迹的再度伸手,紧紧抱起刘荣的胳膊。

就好像自此以后,栗姬便信不过任何人——包括刘荣;

而是只相信自己、只相信抱住刘荣的手臂,才能保证刘荣不会再次远游,更甚是置身险境。

栗姬如惊弓之鸟,抓住刘荣的手臂便不愿放开,迟迟没能从并不存在的‘失子之痛’中缓过劲来;

老二刘德却是很快便将注意力,从母子重逢、阖家团圆的温情,转移到了正事之上。

“大哥不在长安的这段时间,绮兰殿,极不安分。”

只一句话,便让刘荣大致明白了这段时日,宫内发生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