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快去把王布犁请来(2 / 3)
作品:《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大明边军慢慢安稳下来,不至于总是出现逃兵事件。
大明史官在一旁记载。
洪武十年,帝问计于群臣,屯军耕种缺牛之事,众皆不知。
唯有皇四子燕王大吼,吾有一计,计若成则能改大明缺牛之状。
众人闻听此言,皆是称善。
吾大明出兵向来师出有名,群臣皆无法。
帝见群臣无主,速召嫡长女婿王布犁进宫商议此事。
布犁言番人皆记吃不记打,只需把宁河王班师病逝消息主动告知他们即可。
帝曰善,皆从之。
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问题,朱元璋安排沐英去做这件事。
反正大军班师,也留了不少人在陕西等地。
准备一二再继续出兵,那也不耽误。
徐达是觉得王布犁这小子天生适合干“吹捧”的脏活去。
本来没什么关联的事情,硬生生让他给强行联系在一起。
西北番人那些不找脑子的,迟早都得被他给玩死。
纵然是史官在一旁记录,那也说不出王布犁一句不好的话来。
因为他说的都是实话。
除非大明接下来打了败仗。
史官才会大书特书一番,最后再把锅分给王布犁一些。
就如同邓愈这次出征,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战果,又是扩地又是俘获许多,可史官也就是不足三行话就完事了。
至于朱棣也觉得王布犁这主意是真的好。
娘的。
不愧是咱的军师,他想半天都没想出来的主意。
一下子就让他给破解了。
丝毫没有什么压力。
不过咱还是有些怪他吃独食。
不知道叫好兄弟也去见见世面!
这个议题过后,众人继续说着屯田的事。
有关屯田的事情,王布犁也是坐在一旁听着。
奇了怪了。
朱元璋他竟然会在这里,反思有关屯田制度的不合理处。
王布犁偷偷瞥了坐在高台上的朱元璋,这老小子别他妈的是被什么人夺舍了吧?
再看看。
毕竟军屯这件事,一直都是老朱的得意之作。
依照目前的形势来看,他很难低头承认自己有过错的。
“驸马,你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王布犁顿了一会,才开口道:
“既然陛下每次赏赐士卒都要考虑有家小的,莫不如朝廷就主动花费钱财帮助他们一家团聚,也免得两地分居的苦楚。
如此一来好处多多,不仅能让他们再北方扎根,就算是将来蒙古人入侵,他们也能更加激发出保护家小,而不是直接逃回老家。
全家在卫,难免与本卫或附近居民发生婚姻关系,既有姻亲在彼,更容易加固其彻底在卫定居的信念。
大量军士及其家属的存在,必然产生商品交换的要求。
谙于此道的商人很快追寻着卫所军士的足迹而来,北方有了商业流通,也会慢慢繁华起来。
若是朝廷在北方的商税稍微扣减一二,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商贾去北方经商,那就会越发的繁华。”
其实朱元璋一直都同意他们带着家人过去,只不过花费不是朝廷出钱。
因为明初以重典,充军刑法使用非常频繁。
现在听了王布犁的建议,又是要花钱,朱元璋就有些小家子气了。
其实他在花钱这方面上,一直都小家子气,总想着免费不花钱。
所以现在王布犁天天说花钱花钱,总是惹得朱元璋心里是不乐意的。
大明哪有那么多钱可花啊?
朱元璋一直都秉承着要打劫富户,一般罚没充军的都是一人犯错,全家都迁徙,因为老朱把他家都给抄了。
想留在本乡讨生活几乎没可能。
“胡惟庸。”
朱元璋喊了一声:“你算一算若是把士卒的家眷都给迁徙到各自的驻地去,需要花费多少钱?
最为重要的是把这群家小都迁徙过去,他们要靠什么生活?”
胡惟庸一想就是天子不想接王布犁的话茬,就把难题给踢过来了。
他稍微思考了一会道:“陛下,大都督府才负责有关士卒的各种事情,没有大都督府提供的数据,我提出来的花费,也只能是拍脑袋一想,属于空中阁楼。”
徐达捏着胡须,只能说还得回去查阅文书。
若是贸然迁徙北方那些贫瘠的土地是很难养活这么多人的。
“那倒是可以先分批次的进行。”
王布犁觉得目前的北方实在不是一个容易养活人的气候,可以说到了大明中后期北方更是不容易养活人。
“嗯,那便如此。”
朱元璋一直都是鼓舞百姓迁徙北方的,奈何许多人不想按照他的步骤去走。
如今大明需要有人去北方当填线宝宝。
可是这群江南之人都不怎么愿意,即使朱元璋先前也同意说是花点小钱鼓舞他们,但就是没有人上当!
朱元璋又开口道:“朕近些年来对故元官兵一直都在招降当中,但目前进度缓慢,诸位可有什么法子加剧这一情况?”
胡惟庸闭口不言,他一直都秉承着在朱元璋面前不怎么谈论军事。
主要是他在这方面实在是赶不上这帮能征善战的大帅们。
没必要用自己的短处去碰他们的长处,还是在治理天下这方面更有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