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望帝春心托杜鹃!(2 / 2)

作品:《大明:从科举开始宰执天下

朱棣已算是野心勃勃了,若是再来个‘望帝’,那岂不意味着,等朱元璋病逝后,大明会陷入内乱,再度进入到群雄逐鹿的阶段,但这怎么可能?

大明国势正昌,岂会衰颓至此?

朱棣也满眼不信。

现在的大明对军权抓的极严,兵权基本都在五军都督府,也都掌控在皇帝手中,外人根本插手不了。

而且大明国势正昌,哪有半点衰亡现象?他是有野心,但也只是寄希望于大哥朱标病逝后,自己能为父皇器重,被任命为太子,可没有想过日后天下大乱,自己举兵平乱,重扫天下。

袁珙闭上眼,神色渐渐清明。

他苦笑道:“殿下误会了,我所说的望帝,非是殿下理解的‘帝王’,而是夏之白有‘望帝’之心。”

“传闻古蜀国有国君名望帝,此人勤于治国,而那时的古蜀国国君是从帝,从帝最开始为古蜀国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只是后面开始居功自傲,变得独断专行,不再听臣民的意见,不再体恤百姓的生活。”

“望帝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治理好国家。”

“因而一心想办法去规劝从帝。”

“只是不可得,最终祈求上苍,变成了一只杜鹃。”

“而后始终高声叫着”

“民贵呀!民贵呀!”

“望帝并没有‘称王称帝’之心,而是只关心‘民心’。”

“我并不知夏之白是不是‘望帝’,我只相出夏之白周身一片血红,如杜鹃啼血般,让我不由想到了古书上提到的‘望帝’,这才不自觉的脱口而出。”

朱棣目光微阖,没有掉以轻心,继续问道:“他真的没有帝王之气?”

袁珙道:“没有。”

“望帝,望帝,或许之前他有机会,至少是有资格为帝,但已到了杜鹃啼血的时候,自不会再有帝王之气了,有的只是百姓疾苦。”

“这是一位不世出的百姓圣人。”

袁珙面朝夏之白,恭敬的作揖行礼。

朱棣跟姚广孝面面相觑。

百姓圣人?

天下真有这种人存在?

朱棣也是被袁珙说的有点心里发毛。

他狐疑的望着夏之白,没看出有什么奇异之处。

就一文弱士人。

若真是短兵相接,朱棣自信,自己一刀能砍死两,这样的人会是圣人?

随即。

朱棣面色一缓。

不管真与假,现在的夏之白是大明的臣子,那这圣人也是他大明的圣人,这按理当是一件好事,说明大明承天道,为上天所喜,不然又岂会降下圣人治世?

而且袁珙曾说过,若日后自己能髯过脐,则必登大宝,为二十年太平天子。

那岂不意味着夏之白也会为自己的臣子?

甚至

自己那太平天子,还是他助成的?

想到这。

朱棣心中一定,看向夏之白的目光,还带了几分好感。

既然没有谋反之心,那便意味着是大明的臣子,自己又岂能那么小肚鸡肠?

朱棣等人的心绪变化,夏之白自不清楚。

他的目光都在下方士卒身上,等下面的士卒声音渐渐小下去,夏之白才接着道:“战争是残忍的,战争也意味着死人,北方本就人口凋敝,又岂能经得起大规模的减员?又哪里经得起非战争状态的减员?”

“火器这些东西对战争具有划时代意义。”

“当年天下未一统,使用这些笨重、使用不易的火器,的确正常不过。”

“如今大明一统天下多年,军中依旧使用这种在我看来,只算得上是‘半成品’的火器,就已是火器局等官员失职了。”

“而军中上下,对于这种现象,熟视无睹,更是让人心悸。”

“事关人命,岂能这么漠视?”

“而且统一战争跟北伐之战,两者是有明显差距的。”

“统一战争主要是攻城攻坚,而北伐之战,则更多在于长距离奔袭,在于阵前正面交锋,亦或者奇袭,因而在战术战略,还有兵器甲胄等各方面,都应该做出调整,而不是固守着之前那一套。”

“就目前我看到的。”

“大明的军队其实有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我日后都会禀告上去,让陛下裁决。”

“我相信,用不了多久,大明的火器,就会得到一定的提升,你们使用的兵械,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大明每个士卒,每个百姓都是宝贵的,你们的生命无比珍贵,容不得任何忽略轻贱。”

“今后的战争方向已经变了。”

“从过去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计伤亡,慢慢转向,以最小的代价,最少的伤亡,取得最大的战功。”

“这是大明的将领,需要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研究改进的,而不是像现在的一些人一样,自以为自己成了将军,就可以高高在上,就能耀武扬威,不可一世了。”

“军户。”

“天下对你们的要求,是随时有抱着为国牺牲的念头。”

“然军户制同样对朝廷有要求,便是要朝廷以爱护百姓的姿态,尽一切努力提高你们的生存几率。”

“这是双向的。”

“唯有两者同时达到,大明才能实现武德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