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巴黎圣母院 / 章节正文阅读

The captain 船长(2 / 3)

作品:《巴黎圣母院

“在,船长。”

“如果哪个男人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听后都不再吵嚷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命令,人们感到有一个神圣的指令在指引他们。

此刻,“玛丽”号也放下救生艇,前来搭救它撞击的“诺曼底”号的遇难人员。

救援工作开始变得井然有序,没有再发生争执或拥挤。事情总是这样,哪里有困难,哪里也会有英雄。

哈尔威船长坚定地站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指挥着,主宰着,领导着大家。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安排妥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泰然自若,仿佛他在调遣灾难而不是人,就连出事故的船舶似乎也听他的命令。

片刻之后,他似乎想到什么,立即喊道:“把克莱芒救出去!”

克莱芒是他船上的见习水手,但他还是个孩子。

渐渐地,轮船开始慢慢下沉,船舱里的水越来越多。

人们加快转移速度,“诺曼底”号和“玛丽”号之间的小艇穿梭不绝。

“加油!”船长又命令道。

二十分钟到了,轮船沉没了。

船头先沉了下去,顷刻,船尾也也被海水吞没了。

哈尔威船长始终屹立在桥头,没有丝毫的慌乱,纹丝不动,随着“诺曼底”号一起沉入海底。人们透过稀疏的薄雾,眼看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哈尔威船长以这样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与“诺曼底”号同存亡。

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哈尔威船长一生都严格要求自己,忠于职守,有强烈的责任感。面对死亡,他毫无畏惧地成为了一个神话。

雨果身处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当然也是一个英雄备受推崇的时代。他的众多作品塑造了一系列高大的英雄形象,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在这篇新闻报道式的微型小说中,作者通过一个特殊的瞬间(死神与生命咫尺之隔,摄人心魄),用一种特殊的环境烘托了主人公,并抓住其性格的一个点——意志力,加以挖掘,瞬间完成了对主人翁的形象塑造,使得哈尔威船长高大的形象活在人们心中。

作者在小说中运用间接表现的方法塑造了小说的主人公。小说中的哈尔威船长,语气威严,铿锵有力,动作果断干练,毫不犹豫,面对死亡毅然决然。作者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哈尔威船长作为一个英雄的意志力和不惧危险、舍己救人的英雄性格。同时,小说中也不乏一些直接表现的手法。例如那些穿插在文章中的精辟的议论和概括,深化了主题,生动了人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提倡“对照美学”的作者在文中也运用了对照手法。人们在死神面前的惊恐、慌乱和疯狂,与哈尔威船长的镇静和威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差,这种对比更加衬托出哈尔威船长的高大形象。

小说中还出色地运用了铺垫手法。开篇前几个自然段的描写突出了海上和船上的“静”。这似乎偏离了作品的主题,恰恰相反,从逻辑和审美气氛上来说,前面的“静”成功地为后面的“动”做了铺垫。正因为其静,看起来相安无事,才使事故的发生显得无比突然,使读者的内心产生巨大的波动,也使船上乘客的慌乱显得合乎情理。另外,前文对两艘轮船体积和吨位的描写,也提前为后面事故的惨重埋下了伏笔。

作者大事年表

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出生于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其父为列奥波德·西吉斯贝尔·雨果将军。

1818年,雨果创作第一部中篇小说《布格·雅戈尔》。

1819年底,同浪漫主义诗人维尼等人共同创办《文学保守者杂志》,并于期刊发表第一首诗。

1822年,6月,出版第一本诗集《颂歌与杂诗》。10月12日,与阿黛尔·富歇完婚。

1823年,小说《冰岛的汉》出版。《颂歌与杂诗》再版。雨果开始为《法兰西诗神》杂志撰稿。

1825年,雨果被授与“荣誉勋章”,参加查理十世的加冕典礼。

1826年,《颂歌和叙事诗》问世。

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爱情公寓》和著名浪漫主义宣言,成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发表剧作《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1829年,1月,出版诗歌《东方集》。2月,出版中篇小说《死囚末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