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弘治也要被带跑偏了(1 / 2)
作品:《大明之最浪太子系统》得亏弘治是一个开明的君主,
得亏弘治就朱厚照这么一个儿子。
要不然朱厚照提都不会提这个茬。
朱厚照想把天津搞成一个特别行政区,
再不济,搞成一个经济特区也是好的。
不管想搞成什么样,必须要得到弘治的支持。
朱厚照甚至跟弘治提出了通过天津做海上贸易的想法。
并且描绘了海上贸易巨大的利益。
弘治心说,太子这是要开海禁啊。
好在弘治并不是一味因循守旧的顽固之人。
朝廷现在的财政状况很不好,
能让国库丰盈,开海禁有就开海禁吧。
就像太子说的有禁海的祖制也没耽误走私的发生,要不然土豆和玉米哪儿来的。
但是有祖宗成法在,开海禁的阻力实在是太大了。
不是太子想开就能开的。
现在自己在皇帝的位置上,太子想干什么就让他试试,自己还能给太子兜底。
万一现在自己拦着太子,不让太子试。
等太子继位之后太子再瞎折腾,连个兜底的人都没有。
而且太子搞钱的本事还是不错的,当初自己只给了太子十万两,太子现在往朝廷捐了十多倍的钱了。
不过弘治提出了异议,明朝勋贵的封地只是给俸禄,在封地并没有实权。
给钱进来封天津伯的意义不大,对于开海禁实在没什么帮助。
朱厚照说出了自己的思路。
“父皇你知道投献吧。”
弘治听后皱眉,投献就是农民把自己的土地名义上送给有功名的人或者勋贵,自卖自身给人当奴仆。
这是一种钻明朝法律空子的偷税漏税行为。
弘治对此深恶痛疾。
打个比方,农民收获了一百斤的粮食,需要给国家缴税二十斤。
农民把土地投献出去,就不用给国家缴税了,给士绅地主交十五斤粮食就行。
国家就收不上这二十斤粮食的税,
而且农民自卖自身做奴仆,还不用承担徭役。
这样国家少收的税就会转嫁到好好种地的农民身上,他们承担了更重的税和更多的徭役。
好好种地的农民不堪其苦,也只好去参与“投献”。
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地主士绅越来越富有,朝廷越来越穷。
有人会问,朱元璋制定国家政策的时候,为什么会出这样的昏招?
其实朱元璋当初制定的政策是好的,只是没被执行好。
朱元璋规定正一品文官最多拥有1000亩免税田,这是个人免税田的最大值。
正一品的官员才1000亩,品级越低的官员依次递减,全国加一块儿又能有多少免税田。